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正文

12军31师(第11军32师)

admin 发布:2022-12-18 20:16 10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12军31师,以及第11军32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朝鲜上甘岭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哪几个军,军长政委分别是谁?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有15军、12军共2个军参战。12军军长曾绍山、代政委李震;15军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

上甘岭战斗规模阶段作战,由15军秦基伟指挥。

而上甘岭战役规模的作战,由12军副军长李德生的‘五圣山前线指挥所’直接指挥。

但负责整个五圣山地区上甘岭作战的总指挥,是志愿军第三兵团的代司令员王近山。

投入上甘岭作战的部队,经历史资料查实,共有:

15军第45师133、134、135团、第29师86、87、85团;(基本是战斗人员打光了)

12军第31师91、92、93团、第34师106团;

上甘岭战役,应该是从‘战斗规模’升级打到‘战役规模’的。 若论‘战役规模’阶段,应该是12军打的。上甘岭的作战,严格的说,应分为2个阶段:战斗规模阶段和战役规模阶段 。而战斗规模阶段又分为2个阶段。(因为,凡属于一个军参加的作战,无论打的多大,都属于战斗规模作战,不构不成战役。上甘岭战斗之所以发展为‘战役’,是由于12军的参战,才构成战役规模的作战。) 。

根据陆军12军、空15军(现空降兵15军)司令部保留的上甘岭历史资料,得以证实:

15军一共打了19天。既是上甘岭开战的10月14日至11月1日晚止。

而12军共打了45天;既是从11月1日晚全面接防15军防务,全部换下15军部队,投入参战上甘岭地区的作战开始、至12月26日,将537.7北山高地,最后再移交给15军29师止,共打了45天。(于12月26日,最后将537.7高地北山4、5、6号阵地,移交给15军29师的部队,是12军31师91团2营4连)。

15军打的19天,仅属于上甘岭的‘战斗规模’作战;

而12军11月1日全面介入597.9高地作战起,才算真正的‘上甘岭战役’规模作战。

根据志愿军第三兵团代司令王近山于11月25日发布的作战命令:12军31师于28日,将上甘岭的2个高地(597.9高地、537.7北山高地)阵地移交给15军29师指挥,但537.7北山高地继续由12军34师106团防守(另由2军34师配合指挥);同时于12月26日之后,106团将537.7北山高地移交给15军29师。 李德生《五圣山前线指挥所》于11月31日前撤销。———— 故而,历史上,以11月25日,志愿军第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的这份命令为准,标志着‘上甘岭战役规模’的作战结束。因此,上甘岭‘战役规模’的作战,共打了24天。所以,至今一直被某些人误导说:“上甘岭战役共打了43天”;其实不然。这是完全不符合历史真相的伪说。

上甘岭作战,15军只打了前19天(10月14日至11月1日)的战斗。

其后12军于11月1日至12月26日最后撤出上甘岭,共打了45天整。12军在上甘岭的‘战役规模阶段’,共打了24天。 其后,自11月25日至12月26日,由于仅保留了12军34师106团这一个团的兵力和番号,在537.7北山高地继续作战,这仅仅是‘战斗规模’的作战了。也即是‘上甘岭战斗规模作战’的第二阶段。

最后要补充说明的是,l历史的真相是: 上甘岭作战,15军实际上是打了败仗的,才由12军奉命紧急接替15军,继续在15军的防区,在上甘岭地区作战的。 因此,真正的上甘岭作战的最终胜利者,是12军,真正的光荣属于12军。但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和背景,为维护我军声誉和15军形象,当时对外绝不能对外宣扬说‘这个仅有3.7平方公里不足的上甘岭这2个高地,就用了志愿军2个军打仗’。故而,对外宣传上,仅说一个军打的上甘岭。至今解密之后,大家才知道上甘岭战役真正的胜利者是12军! 历史的真相、真正的英雄部队,却被历史的原因,给隐姓埋名长达60余年!!!

上甘岭战争最后怎么了?

1952年11月25日,一零六团顺利完成使命将537.7高地移交给二十九师。战史上一般就把25日作为上甘岭战役的结束之日。

我军共毙伤俘敌2.5万余人,我军伤亡1.15万余人,敌我伤亡比例2.21:1。我军击落击伤敌机270余架,击毁击伤敌大口径炮61门、坦克14辆。据敌方自称,战役中其物资损失仅仅次于1950年全年的消耗。

扩展资料:

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

战役的第二阶段就是最艰难的坑道斗争阶段,597.9高地共有三条大坑道,八条小坑道和三十多个简易防炮洞。当时三条大坑道和五条小坑道都在守备部队控制下,其中八连进入的一号坑道是主坑道,位于1号阵地下,是最大的坑道,呈“F"形,全长近80米,高1.5米,宽1.2米,左右还各有一个叉洞,顶部是厚达35米的石灰岩,坑道的两个洞口都向北朝着五圣山方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甘岭战役

1952年南朝鲜军在上甘岭某阵地损失半个营,却不知志愿军仅剩一人

1952年11月13日,朝鲜金化郡东北537.7高地6号阵地,寒风凛冽,空气中到处都是狂风都吹不散的浓重的焦糊味,还夹杂着一丝淡淡的血腥味。

如果537.7高地这个名字有点陌生,那么它和另一个597.9高地的合称一定会让读者们如雷贯耳:上甘岭。

这已经是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爆发后的第30天,在这30天里,气焰嚣张到极点,在全世界都横着走的美国大兵和他们的同伙南朝鲜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只有区区3.7平方公里的几个山包上展开了拼死争夺。

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将军自负地将这次进攻行动命名为“摊牌行动”。

为了和志愿军“摊牌”,美韩联军用上了差不多所有的大口径火炮,投入了威力最强大的轰炸机,出动了6万多兵力和上百辆坦克,但鏖战30天后只有伤亡与日俱增,“联合国军”的战线依然不能越雷池一步。

在“联合国军”成千上万发炮弹、航空炸弹的狂轰滥炸之下,此时的6号阵地虽然带着“阵地”两个字,但其实就是一片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弹坑。

阵地上原来茂盛的树都被炸得只剩下了树桩,所有的岩石都被炸成了石块,被志愿军击毙在阵地下面的敌人在自己人的炮弹轰击下连完整的尸体都没有,放眼望去只能看到一堆堆红色的肉块。

据守在6号阵地上的志愿军12军31师93团9连战士高良伦,握紧了手中的“水连珠”(莫辛纳甘1891式步枪),一双鹰隼般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山下敌人的一举一动。

不过这时他的脸早已被硝烟熏得满脸漆黑,压得低低的帽檐下面也只有一对眼睛能分得出来了。

从11月12日进入6号阵地到现在为止,高良伦所在的战斗小组已经和差不多2个营的敌人死磕了20个小时。

战友,没有了。守卫6号阵地的其他战士全牺牲了,他是最后剩下的那个。

吃的,没有了,喝的,也没有了,他们带的干粮饮水本来就少,再加上敌人的火力疯狂封锁,后勤队伍连一个苹果,一壶水都很难送上来。

全面负责战役的秦基伟军长已经动用了所有的后勤力量,但肩挑背扛地不管上去多少人,美国鬼子一顿排炮砸过来,连个苹果核都剩不下。

苹果都上不来,更别提人了,所以师里、团里白天不会派出援军,至于晚上有没有人来也得看运气。

没吃没喝这还算小问题,万幸的是手头上的子弹还是够的,而且手榴弹更加充足——都是从被打死的美国兵和南朝鲜兵身上搜集来的,足足有一百多枚。

至于这20个小时中间打退了敌人多少次冲锋他已经记不清了,若不是牺牲战友的子弹还能用,他此刻就只能把步枪当烧火棍去砸美国鬼子的脑壳。

很快,高良伦又看到了阵地下方密密麻麻一堆墨绿色的头盔,那是被美军当做炮灰使的南朝鲜军队,志愿军在上甘岭已经把美国人打怕了,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命可比南朝鲜人的金贵得多!

敌人像一堆蚯蚓一样,蠕动得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此刻都能看到他们头盔底下的塌鼻子小眼睛了。

他们显然也是知道中国志愿军的厉害,三三两两地分得很开,距离高良伦越近,他们爬得越慢,一边爬,一边还艰难地寻找着一切可以用来掩护自己的物体。

让这些狗X的见阎王爷去吧!高良伦瞄准一个暴露在视线里的敌人,“啪”地就是一枪,水连珠清脆的枪声中那个家伙身子一歪,咕噜噜地滚下山去。

其他的南朝鲜军见同伙中弹,不由得齐吃了一惊,趁着敌人发愣的一瞬间,高良伦又是一枪,送第二个敌兵回了老家。

此时剩下的敌人不肯再退,他们举起手里的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胡乱地向志愿军可能藏身的地方扫射。

打阵地防御战就有这点好处:你可以看清楚敌人在哪里,但敌人却不一定知道你在哪里。

精明的高良伦其实在敌人几次冲锋的间隙就做好了准备:他把牺牲战友的军帽收集起来,再把碎石堆成一个个小摞,然后再把军帽扣在石头堆上。

为了逼真,他还给有些石头堆披上了军服,这样远远望去,就好像严阵以待的志愿军,而敌人不知是计,还在一股脑地朝着那些石头人倾泻火力。

一时间,阵地上枪声、爆炸声响成一片,高良伦沉着地利用对方手榴弹爆炸的声音掩护自己开枪的声音,几乎每一枪都要干掉一个敌人。

随着南朝鲜军一个个倒下去,恐惧最终压倒了敌人的士气,他们不知道下一个挨枪子的会不会是自己,索性再一次掉头乱纷纷地撤退了。

高良伦知道,随着这一次冲锋惨败,后面敌人还会对6号阵地发动更猛烈的炮击和轰炸,他得赶紧寻找可用的庇护所。

1932年6月,高良伦出生在四川省剑阁县正兴乡灵验村,那是一个埋藏在崇山峻岭里的小村子。

剑阁自古以多山闻名,李白的《蜀道难》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由于交通闭塞,这里的乡亲生活本不富裕,高良伦家里也是贫苦农民,全靠父亲耕种几分地主家的薄地过活。

由于当时四川军阀割据连年战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父亲在他10岁时就患病去世了,母亲双目失明,行动不便,为了活下去,高良伦小小年纪就顶替父亲给地主家放牛、种地。

从1942年到1949年,7年里高良伦不知挨了多少地主家的打骂,一年忙到头没有休息,还得还欠地主家的高利贷,根本攒不下几个钱。

他也曾想过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但地主家有钱有枪,他只能把满腔的愤恨藏在心里。

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二野十八兵团第六十军解放剑阁县,反动政权垮台了,高良伦看到村里乡亲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也分到了土地,盖了新屋,还娶了媳妇。

这下不用再玩命讨生活了,他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却十分清楚地知道: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真正为穷人打天下的好人。

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消息传到村里,大家都在说:美国鬼子把战火烧到朝鲜,就是为了给国民党反动派撑腰,让地主和土匪恶霸回来继续骑在老百姓头上称王称霸。

这还了得!1951年2月,19岁的高良伦告别母亲和新婚不久的妻子,和正兴乡里一大批男青年一起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他所在的部队是12军31师93团9连。

川人自古善战,抗击外侮更是不遗余力。

1951年3月底,他所在的12军渡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刚刚入朝就赶上了第五次战役,高良伦跟着31军一直往南打到敌后的“三七线”,又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有惊无险地冲出重围。

撤到“三八线”以北之后,12军先后参加了1951年夏季、秋季防御作战,1952年春季攻势,夏季防御作战,屡立战功。

在朝鲜一年多,高良伦跟着大部队南征北战,所到之处满目疮痍,到处都是“联合国军”在朝鲜轰炸、抢掠、烧杀留下的断壁残垣。

朝鲜的成年男子,不是当兵就是被杀了,所以只剩下了孤儿寡妇,老弱病残,春天到来以后大片田地因为没有人耕种而抛荒。

眼看如果再不种粮食来年就要闹饥荒,志愿军组织了部分兵力,帮助朝鲜的老百姓一起耕地、插秧。

朝鲜北部的大好河山才两三年就被美国鬼子糟蹋成这样,这要是真让这帮畜牲到了中国的土地上还能有咱们的好?

想到这里,高良伦就憋着一股子怒火,只想上前线跟敌人拼命,但遗憾的是,虽然在朝鲜战场一年多,但他却没有始终捞到和敌人面对面厮杀的机会。

不过他这个“好苗子”却被31团3营营长甄申(后任12军副军长、江苏省军区司令员)挖掘了出来。

那是在全军发起“冷枪冷炮”运动的时候,甄申无意间发现高良伦对打枪挺有天赋,虽然年纪不大,但枪打得挺准。

在营长的安排下,高良伦去了团里开办的射击训练班深造,在那里担任“教练”的可都是12军顶呱呱的狙击高手,短短一个月时间让高良伦脱胎换骨,枪法突飞猛进。

就是这一次时间不长的射击培训彻底改变了高良伦的命运。

1952年10月20日,上甘岭战役爆发的第7天,由于我志愿军第15军在上甘岭浴血奋战,伤亡很大,志愿军第3兵团根据志司首长的命令,决定刚从金城防御战前线撤下来的第12军立即开往五圣山地区作为预备队,视情况投入战斗。

11月1日,12军正式投入上甘岭前线战斗,并于11月5日成立了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由副军长李德生统一负责指挥31师和34师的反击作战以及29师的配合行动。

31师首先投入上甘岭战斗的91团在93团1营的配合下从1日坚持打到8日,终因伤亡过大显出不支之态,11月9日,高良伦所在的93团3营奉命投入战斗。

11日夜里,甄营长率领作为突击队的9连反击597.9高地11号阵地,在12军组织的18门105mm榴弹炮和14门大口径迫击炮掩护下,9连的战士居高临下,把汽油桶装上炸药和引信,从2号阵地上滚向11号阵地,瞬间敌人的阵地一片火海。

在敌人的鬼哭狼嚎声中,突击队员们个个如猛虎下山般杀向敌营,只用了一个晚上就歼灭了守敌南朝鲜军第2师一个连,占领了11号阵地。

在597.9高地全部被我军收复后,高良伦奉命带领一个战斗小组前出到537.7高地6号阵地承担防御任务。

作为“小兵群”战术的直接产物,一个战斗小组的规模比班更小,基本上就3个人,每组1名步枪手,1名自动枪手,1名爆破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敌人火力轰击下出现整编制伤亡。

和高良伦他们同时进入6号阵地的还有其他几个战斗小组,这时的537.7高地已经在激烈争夺中几次易主,表面就像被犁翻过一样,连个避炮的坑道都没有。

他们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就会发起炮击,只能抓紧时间在反斜面徒手挖掘一些可以容纳一个人的小土洞,里面加几根木头一撑,就没有那么容易被炸塌。

这种简易的隐蔽工事后来在老山战场被称为“猫耳洞”。

果然,11月12日凌晨敌人突然向6号阵地狂轰滥炸,这意味着像赌徒一样输红眼的敌人很快就要发起新的亡命冲击了。

随着敌人漫山遍野地扑来,高良伦示意战友稳住阵脚,不要发出任何动静,伪造出6号阵地的志愿军已经被敌人消灭的假象。

等到南朝鲜兵麻痹大意,开始扎堆加速向阵地拱过来时,突然一齐开火,顿时将敌军打得死伤狼藉,屁滚尿流。

绝望的南朝鲜军对6号阵地的进攻陷入了轰炸—冲锋—被击溃—再轰炸—再冲锋的死循环,当然他们上百人的伤亡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6号阵地的志愿军因为没有补充,伤亡一个就少一个,最后只剩下高良伦和战友王学礼两人了。

他们从进入6号阵地的那一刻就下定决心和阵地共存亡,战斗打到这个份上已经没有退路了,他们多打死一个敌人就给战友减轻一些负担,就算全部牺牲,对得起人民,对得起祖国的期望!

12日这一天,高良伦和王学礼一共打退敌人7次进攻,到最后一次南朝鲜军都已经摸上6号阵地了,他们从猫耳洞里猛冲出来,连续向敌人投出十几颗手榴弹和爆破筒,又把那些兔崽子们撵了回去。

现在6号阵地上到处都是残缺不全的肢体和敌人遗弃的枪支弹药,他们把敌人的尸体拖过来,和麻袋一起垒成简易的掩体。

二人一会从这一头开火,一会又从那一头开火,搞得敌人分不清志愿军到底躲在哪里,而高良伦的子弹却准头极佳,几乎每打一枪都有人毙命,12日这一天,仅仅是被他打死打伤的敌军就有70多人。

13日早上敌人的子弹击中了王学礼,他也牺牲了。阵地上只剩下高良伦一个人。

下面的南朝鲜军和二人耗了整整一天,也知道阵地上没剩下几个志愿军,他们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疯狂的进攻,但始终没能攻破高良伦一个人防守的阵地。

这在上甘岭战场上其实并不罕见:因为就在一周之前的11月5日,高良伦的金堂小老乡胡修道就在597.9高地3号阵地一个人顶住了上千敌人的41轮进攻,单枪匹马歼敌280多人。

差不多一个月之前的10月20日,高良伦的那位德阳老乡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疯狂扫射的机枪口,为大部队前进打开了通道,他的名字叫做黄继光。

像这样英雄盖世,力敌千军的志愿军传奇人物,在上甘岭至少有几十个。

志愿军战士不是用什么特殊的材料制作的,但他们是用对身后的祖国和人民无限的忠诚武装的。

11月13日这一天,高良伦只身一人又打退了敌军17次进攻,因为缺水缺粮,在战斗的间隙他只能用血水解渴,被他打死的敌尸横七竖八地铺满了半个山坡。

14日清晨,93团的援军赶到6号阵地时惊呆了,连战友们也都难以置信:高良伦一个人竟然在这岌岌可危的阵地上死守了一天。

11月13日这一天,高良伦起码打掉了300发子弹和60多枚手榴弹、爆破筒,毙伤敌170多人,12日毙伤敌70多人,合计246人,差不多等于敌人半个营的兵力。

壮哉!

毛主席《七律·冬云》曰: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又有《英雄儿女》赞歌曰: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只手擎!

从11月9日到18日,甄申带领的93团3营在上甘岭前线苦战10天,先后打垮了美韩联军64次较大规模的进攻和反扑,共歼敌1500多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赫赫威名,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胜利中打出来的。

高良伦的英勇事迹上报之后,他所在的12军政治部经核实,决定授予他特等功和“二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这样的事迹不由得不让人感慨:志愿军的超级英雄何其多也!而他们就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作家幻想出来的“超人”。

在抗美援朝的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前往朝鲜的240万英雄儿女涌现了不计其数的英雄人物,他们前赴后继,为了保家卫国将生死置之度外。正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换来了新中国几十年的长期和平。

直到若干年后,上甘岭三个字成了一个中国人民记忆深处最悲壮,最壮烈,最值得骄傲的文化符号。

我们怀念那个条件恶劣,却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年代,是要把不畏强敌,坚持斗争,直到最后胜利的上甘岭精神传承下去。

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上甘岭精神,当国家和民族需要时,一定会有人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精神传承下去,捍卫祖国的和平、统一与稳定,捍卫人民的幸福和安宁。

中国陆军十二军抗美援朝参加了哪些战斗?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于1951年3月下旬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1951年秋季局部战术反击作战、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和上甘岭战役。

1952年12月,12军移至元山西北地区,担负朝鲜东海岸防御任务,参加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朝鲜停战后,参加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工作。1954年4月,撤离朝鲜回国。

关于12军31师和第11军32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臻选网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地址:http://www.todsshoesbuy.com/post/1042.html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分享到

温馨提示

下载成功了么?或者链接失效了?

联系我们反馈

立即下载